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东北地区蝮属的一种。背面两行大圆斑并列;头侧黑色“眉”纹上镶白
或黄白色边(白眉);中段背鳞21行;腹鳞+尾下鳞188—213,平均200左右。舌粉红
色。
描述依据标本 东北各地标本共487号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n=20)494—664(平均580.2)mm,雌性(n=29)510—630
(平均562.3)mm(吉林磐石)。
背面暗褐、棕褐或红褐色,有两列边缘黑色、中央色浅、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,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前后,彼此在背中线上相接或几乎相接,有的个体由于
圆斑不明显,形成网纹;腹面灰白,或散以黑褐细点,腹鳞两侧有粗大黑色星斑,其上
缘色白,前后缀连略呈一纵线。头背暗褐,有黑褐斑纹;眼前后贯穿有一条黑褐色宽
“眉”纹,其上缘平直,镶白色或淡黄白色边(白眉),其下缘略呈波纹;“眉”纹下方的
上唇黄白色;头腹黄白色,基本无斑纹,少数呈灰色网纹。舌粉红色。尾末与体色一致,
极少数白色无斑。
头略呈三角形,吻棱明显;鼻间鳞宽短,外侧尖细似逗点形;上唇鳞7, 2 — 1 — 4式;下唇鳞9—11枚,前3或4枚切额片。背鳞有成对端窝,颈部21行,中段21行,肛前17行:腹鳞雄性142—160,雌性142—161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43—55对,雌性36—52对。
上颌骨具管牙,有颊窝。毒蛇。
刁福山等(1980)报道吉林磐石白眉蝮(未写种名,按其分布地区应为乌苏里蝮)的染色体组型;谭安鸣等(1988)报道吉林柳河标本的染色体组型,根据其核型特征,支持鸟羽通久(1986)将乌苏里蝮由日本蝮的亚种上升为种的意见。
文献记载:本种原始描述记载腹鳞有高至165者((Emelianov,1929)。辽宁标本雌性全长有676mm,雄性腹鳞有低至137,雌性尾下鳞有高至54对者(季达明等,1987)。朝鲜标本雄性尾下鳞有低至40对者(Gloyd,1972)。
或黄白色边(白眉);中段背鳞21行;腹鳞+尾下鳞188—213,平均200左右。舌粉红
色。
描述依据标本 东北各地标本共487号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n=20)494—664(平均580.2)mm,雌性(n=29)510—630
(平均562.3)mm(吉林磐石)。
背面暗褐、棕褐或红褐色,有两列边缘黑色、中央色浅、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,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前后,彼此在背中线上相接或几乎相接,有的个体由于
圆斑不明显,形成网纹;腹面灰白,或散以黑褐细点,腹鳞两侧有粗大黑色星斑,其上
缘色白,前后缀连略呈一纵线。头背暗褐,有黑褐斑纹;眼前后贯穿有一条黑褐色宽
“眉”纹,其上缘平直,镶白色或淡黄白色边(白眉),其下缘略呈波纹;“眉”纹下方的
上唇黄白色;头腹黄白色,基本无斑纹,少数呈灰色网纹。舌粉红色。尾末与体色一致,
极少数白色无斑。
头略呈三角形,吻棱明显;鼻间鳞宽短,外侧尖细似逗点形;上唇鳞7, 2 — 1 — 4式;下唇鳞9—11枚,前3或4枚切额片。背鳞有成对端窝,颈部21行,中段21行,肛前17行:腹鳞雄性142—160,雌性142—161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43—55对,雌性36—52对。
上颌骨具管牙,有颊窝。毒蛇。
刁福山等(1980)报道吉林磐石白眉蝮(未写种名,按其分布地区应为乌苏里蝮)的染色体组型;谭安鸣等(1988)报道吉林柳河标本的染色体组型,根据其核型特征,支持鸟羽通久(1986)将乌苏里蝮由日本蝮的亚种上升为种的意见。
文献记载:本种原始描述记载腹鳞有高至165者((Emelianov,1929)。辽宁标本雌性全长有676mm,雄性腹鳞有低至137,雌性尾下鳞有高至54对者(季达明等,1987)。朝鲜标本雄性尾下鳞有低至40对者(Gloyd,1972)。
大小
全长雄性(n=20)494—664(平均580.2)mm,雌性(n=29)510—630(平均562.3)mm(吉林磐石)。
生物学
多见于平原、浅丘或低山的杂草、灌丛或石堆中;吃鼠、蛙等;9月中旬产2—6仔,初生仔蛇(n=34)全长177—216(平均201)mm(赵尔宓等,1979)。在辽宁为优势种,多生活在山地、丘陵、林缘、草丛、灌丛、沟、田野等处,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为多;与岩栖蝮同域分布,但高山及林中不见。10月上中旬开始冬眠,可与其它蛇种同穴越冬,次年5月中旬出蛰,活动期多在柞棒林丛中、菜地、田埂、农作物地头及坟堆草丛中,捕吃鼠、蛙、鼩鼱等,亦吃鱼,偶吃蜥蜴和蛇,仔蛇吃黑蚁卵,饲养中可吃鼠妇、蜈蚣、蚯蚓等。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仔2—10条,全长172—213(平均195.1)mm,重1.4—3.9(平均2.45)g(季达明等,1987)。
生境信息
多见于平原、浅丘或低山的杂草、灌丛或石堆中;吃鼠、蛙等;9月中旬产2—6仔,初生仔蛇(n=34)全长177—216(平均201)mm(赵尔宓等,1979)。在辽宁为优势种,多生活在山地、丘陵、林缘、草丛、灌丛、沟、田野等处,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为多;与岩栖蝮同域分布,但高山及林中不见。10月上中旬开始冬眠,可与其它蛇种同穴越冬,次年5月中旬出蛰,活动期多在柞棒林丛中、菜地、田埂、农作物地头及坟堆草丛中,捕吃鼠、蛙、鼩鼱等,亦吃鱼,偶吃蜥蜴和蛇,仔蛇吃黑蚁卵,饲养中可吃鼠妇、蜈蚣、蚯蚓等。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仔2—10条,全长172—213(平均195.1)mm,重1.4—3.9(平均2.45)g(季达明等,1987)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。辽宁(大连、丹东、凤城、鞍山、抚顺、清
原、新宾、本溪、铁岭、西丰、绥中、北镇、营口、盖县、昌图、朝阳、桓仁)、吉林
(磐石、柳河、长白、鸭绿江北岸)、黑龙江(哈尔滨、佳木斯、尚志——一面坡)
原、新宾、本溪、铁岭、西丰、绥中、北镇、营口、盖县、昌图、朝阳、桓仁)、吉林
(磐石、柳河、长白、鸭绿江北岸)、黑龙江(哈尔滨、佳木斯、尚志——一面坡)